• 欢迎访问常州市金坛区人民政府网站!
 
当前位置:首页 > 信用专栏 > 内容
【风险提示】斩断售卖个人信息黑手
发布时间:2021-05-14 浏览次数: 【打印】 【字体:

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,完善数据安全监管制度,明确数据主体的安全保护义务和责任,给个人信息披上法律保护的衣裳。

据报道,通过业内人士登录Telegram、暗网,上亿条各类别的个人精准信息被公开售卖。包括个人的行踪轨迹信息、征信信息、财产信息、住宿信息、通信记录,甚至是面部活体信息,只要点击支付就可轻易获取,贩卖猖獗,信息量和交易量之大触目惊心。

近期,记者在Telegram上一个名为“社工机器人&闲鱼担保交易查档数据某认证群”的社交群上看到,大量的包括户籍、手机号、定位、查人查档、财产调查、开房记录、流水等在内的用户信息被公开售卖,十分猖獗。

不仅仅是Telegram,暗网中的数据交易量更为庞大:每年在暗网平台出售的各类泄露数据多达上万起,每年泄露的数据总量高达数十亿条,交易金额超10亿元人民币。这些泄露出来公开出售的信息,包括政府机构公民信息,银行、证券等金融机构的客户信息,各大电信运营商的机主以及互联网、快递、酒店、房地产、航空、医院、学校等各行各业的客户、用户信息。

近年来,关于公民个人信息保护的声音不绝于耳,多部门联合开展行动,严厉打击恶意侵犯公民个人隐私的行为,取得了一些实实在在的成果。去年11月,工信部在京召开全国个人信息保护监管会,并发布了《APP用户权益保护测评规范》10项标准和《APP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最小必要评估规范》8项标准,涉及人脸、通讯录、位置、图片、软件列表、设备、录像信息等多个方面,这些标准将为企业合规经营提供明确规范要求,为治理工作提供依据和支撑。

但现实中,个人信息被泄露依然存在。刚买了房子,就有装修公司打来电话;生完小孩没多久,就有早教中心来联系;买完车刚一年,就有保险公司来推销车险……推销人员借助“隐私信息”无孔不入,个人信息“裸奔”,已成为社会顽疾。数十亿条个人信息被明码标价,成为不法分子的“囊中物”,被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数量从“倍数级”进阶至“指数级”爆炸式增长,令人咋舌。在实名制、网络化越来越普及的今天,个人信息泄露越来越成为一个让人头疼的问题,我们的行踪轨迹信息、征信信息、财产信息、住宿信息、通信记录,甚至面部活体信息,都可能被不法分子获取。信息泄露的危害极大,不仅是骚扰和推销,还有精准诈骗、骗取资金、绑架、敲诈勒索、安全攻击等,严重威胁着个人、企业甚至国家安全。

斩断售卖个人信息的黑手。政府部门、企业行业、网络平台要守土有责、守土尽责,升级个人信息安全防护技术,共同努力让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不再“裸奔”,保护好每位公民的合法权益。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领域,始终坚持“最小可用”原则来处理个人信息使用问题,对拒不接受整改的APP要坚决下架,让行业企业对于用户隐私数据不敢侵犯、不能侵犯,推动行业企业健康发展并走向正轨。加大对不法分子的打击力度,提高买卖公民个人信息违法成本,严厉打击侵害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,注重全链条打击,用法治利器斩断网络黑灰产业链,斩断售卖个人信息的黑手,确保国家和个人的信息安全。

筑牢信息保护的“防火墙”。当务之急,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工作,完善数据安全监管制度,明确数据主体的安全保护义务和责任,给个人信息披上法律保护的衣裳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